我认为华为p50不会成为绝版。
首先,华为是是一家在通信领域及相关产业能够影响或者改变行业格局的全球性科技公司,主要业务有电信设备,终端比如手机等。
由此可见,手机业务并不是华为的唯一业务,手机业务也只是作为华为所有业务的一个分流,同时今年华为的余承东先生也曾经说过,华为不会放弃手机业务。这就给我们一颗定心丸,华为不会放弃手机业务。
其次,华为正在积极发布鸿蒙系统。
根据可靠消息称,鸿蒙系统将在今年4份推送,届时能够支持鸿蒙系统的手机有华为p系列,mate系列,Nova系列等,荣耀包括数字系列,V系列及X系列等等。到那时,华为鸿蒙将会依靠自身所积累的庞大的用户基础完成与安卓系统的交接。华为鸿蒙或许将会成为第一个能够和美国ios系统,安卓系统抗衡的中国系统!作为国人我们更应该支持鸿蒙系统的推进与更新。当然,也听说了国内其他友商有使用鸿蒙系统的意愿,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后,华为不仅仅备好了充足的芯片,也正在加大投入国内芯片行业的资金。国家也正在支持未来芯片行业的持续发展。
华为一直积极备货,并且最近也被爆料将重出荣耀30手机,这也侧面说明华为的芯片充足,足以支持接下来的华为p50的出场。再者,华为也正筹备资金投入到芯片研发的研究当中。
更有消息透露,中科院在今年也联合了国内几家芯片行业的领头羊准备在2025年实现国内芯片的百分之七十的自给率。
总结来说,我相信p50不会成为绝版,华为反而会继续前行,实现更高的价值。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华为P50不会成为绝版,同样Mate50肯定也会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麒麟芯片并没有断供,只是高端的芯片暂时由于美国的长臂管辖无法生产了。但是现在拜登政府已经放宽了出口限制,因为美国的这种做法相当于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且现在美国在汽车领域也存在芯片短缺的情况,比亚迪与华为合作,已经在汽车芯片领域实现国产化的替换。这个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虽然麒麟芯片暂时没有代工的工厂,但是还有其他的芯片可以选择,比如联发科的天玑1200系列芯片,在性能上已经可以把大部分的高通芯片按在地上摩擦了。就算不能自己生产芯片,用其他厂家的还是可以的。
第三,华为剥离了荣耀品牌,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所以华为手机必然会继续研发下去。现在华为手机是在厚积薄发阶段,相信很快就会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为了保证手机研发的正常迭代,mate50大概率还是会继续采用库存的麒麟9000再撑一年。因为当前台积电的工艺也快要到达瓶颈,下一代3nm要2022年才能量产,所以下一代骁龙应该也还是采用5nm。所以同样采用5nm的麒麟9000还是可以勉强一战。
不过即使这样也只是再多苟延残喘一年而已,真正让人期待的是,华为在背后究竟在憋什么大招?从最近王成录(鸿蒙操作系统负责人)在媒体采访中有几句话特别值得关注:
1.《晚点》:高端芯片供应怎么解决?
王成录:我们终归有办法,包括储备,不会一下都卖光。
2.《晚点》:但华为目前新手机的量基本没有了,旧手机会被逐渐换掉,接下来怎么办?
王成录:所以这两年的鸿蒙生态发展特别重要……只要这两年时间抢下来,我们的硬件可能就回来了。
《晚点》:这么乐观?
王成录:我比较乐观。
3.《晚点》:如果今年达不到怎么办?(前面说的是鸿蒙生态的市场份额达到 16%)
王成录:那明年也必须要达到,否则我们给公司挡子弹都挡不了了。
很明显,鸿蒙当前的战略目标就是给公司挡子弹,也就是通过建立起生态,尽量抓住现存的手机用户,为硬件的“回来”争取时间。那么所谓的“硬件回来”要怎么理解?按照坊间的传闻,既有说华为自建芯片厂的、也有说华为自研光刻机然后一条龙自己解决的。
但是,想要在短短两年内,从几乎0基础转变成为同时具备台积电+ASML的能力的行业巨头还是太不现实了。所以最大的可能还是,以华为牵头成立一个国内芯片制造的联盟,一起组建一条去美化的生产线。而从目前国内光刻机的进度上看,这条生产线的上限应该可以达到7nm的水平,也就是DUV光刻机所能达到的上限水平。
那么,如果从去年芯片断供开始算两年的话,这条去美化产线能够量产的时间最快也要2022年下半年。而按照台积电的进度,2022年已经量产3nm的情况看,7nm至少是落后两代的水平,也就是最多能用在那时候的千元机身上。
如果是这样的话,中高端手机怎么办?总不能只卖千元机吧。所以总觉得王成录口中信心满满的“硬件回来”应该不仅仅是指卖几年千元机继续苟活,应该另有所指。如果大胆推测的话,华为应该是借此机会推动一场计算机领域的革命。
这必须要从上世纪90年代的PC和NC之争说起:当时的个人电脑(PC)还远远没有普及,主要因为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硬件成本太高导致。所以,为了全面普及个人电脑,当时业界就有很多公司提出了NC(Network Computer)的概念,即网络电脑。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网络,尽量把个人电脑端的功能放到服务器端来实现,从而大大降低个人电脑的成本,以此来实现电脑的大规模普及。
这个概念跟现在的云服务有点类似,但是更为激进,不仅仅是储存,连大部分的CPU运算也要在云端进行。这个即使是现在看起来也有点超前的概念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支持,就连苹果、IBM、甲骨文和Sun等等这些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巨头,都是NC的倡导者。
当时甲骨文总裁甚至充满自信地表示:“到本世纪末,将有1亿台NC提交市场。”后来,因为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PC硬件成本不断降低,而网络速度反而是遇到了很大瓶颈。所以,一度雄心勃勃的NC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之所以要花这么大篇幅来说30年前一个被淘汰的概念,是因为事物的发展往往会不断地反复和回归。当年NC是因为芯片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停滞不前而失败,而今天业界的技术似乎又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芯片技术已经慢慢接近瓶颈,摩尔定律即将失效——今年骁龙888的翻车固然与高通挤牙膏有关,但芯片制造技术面临瓶颈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5G的到来使网络的速度和延迟和以往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况且未来的6G也已经在研发之中,其技术上的飞跃同样不亚于4G到5G的进步。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年“惨死”的NC概念就很有可能借助5G技术,在未来的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上“还魂”了。而且,根据谷歌和苹果等行业巨头对下一代智能终端的布局,下一代手机的形态很可能就是可穿戴设备的形式,也就是其大小和重量都会比现在小一个数量级。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目前芯片制造技术陷入瓶颈的形势来看,要解决芯片算力跟体积重量之间的矛盾,恐怕是遥遥无期。因此采用NC的概念,大大简化终端的运算能力必然是当前技术条件下一个十分合理的解决方案。
既然如此,华为抓住这个契机,用千元机的芯片打造一台5G时代的“NC”,来与传统的高端手机竞争,岂不是一个很合乎逻辑的选择?毕竟,放眼当今世界,谁手里的5G技术最强?谁手里又最缺高性能芯片?谁又在大力发展适合在多平台多设备上协同运行的操作系统鸿蒙?既然如此,还有谁比华为更有条件同时又更有动力去抢占先机、推动下一代智能终端的革命呢?